【意昂体育平台代理】培养高素质劳动者 厚植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基础

  作者:胡安徽(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培养副院长)

  新质生产力的高素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回答了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发展什么样的质劳生产力。人是厚植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要牢牢抓住人才工作这个关键环节,新质意昂体育平台代理重视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生产

  劳动力是力人生产力诸要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才基础劳动者是培养具有能动作用的因素,始终处于主导地位,高素“是质劳全人类的首要生产力”。劳动资料之所以能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厚植无一不是发展劳动者有效实践的结果。马克思指出: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新质“本身只是意昂体育二通过与活劳动相接触而得以实现,因为这种活劳动扬弃这些产品的死的对象性”。他还指出:“机器不在劳动过程中使用就没有用,就是废铁废木。”劳动过程中使用机器的只能是劳动者,没有劳动者有意识的活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就失去其价值,故而马克思强调:“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车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它们是人类的手制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由此而言,如果没有人的劳动创造,如果没有劳动者,意昂二体育社会生产只能是一句空话。劳动者是构成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必要前提,没有劳动者,也就不存在人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的经济发展,更不可能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既包括创新人才、战略人才,又包括工程技术人才、产业工人;既能引领世界科技前沿、创造新型生产工具,又能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还能熟练融合新的生产要素。只有培养高素质劳动者队伍,才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厚植基础。

  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劳动者尤其是高素质劳动者是生产力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从改良蒸汽机,到点燃电力革命,再到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诞生……纵观世界范围内生产力质的飞跃和发展,无一不是高素质劳动者广泛实践的结果。在信息化、数字化、移动化等现代科技赋能下,越来越多的新时代劳动者具备更高的视野、知识、能力,成为或是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或是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应用现代高端先进设备、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他们是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高素质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没有与现代科技进步、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就无法形成新质生产力,更无法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紧紧依靠高素质劳动者。“科技界委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担当起科技创新的重任,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要务实建言献策,助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既阐明了高素质劳动者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又明确了方法路径,也提供了实践依据和根本遵循。

  多措并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加快把人才第一资源转化为创新第一动力。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改革,实施劳动者素质建设工程,优化高校学科设置,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快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的培养。完善工作保障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收入分配激励,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培厚人才成长土壤。在全社会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激励劳动者焕发创新创造活力,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轨道上来。要进一步拓宽世界眼光,完善全球人才招聘制度,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吸纳全球各类人才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力量。

  充分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帮助劳动者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长新本领,引导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大批懂科技、懂资本、懂市场、懂金融的高素质劳动者,尤其是数字经济人才。支持有新质生产力创新资源要素的企事业单位,搭建共享开放的科技赋能平台,创新集成式训练的技术提升模式。发挥企业培养主体作用,通过企校合作、工学交替方式,加大生产岗位技能、数字技能、绿色技能、安全生产技能等方面培训力度。重视青少年培养,创新各级各类教育课程设置和技能养成方式,增加更多与新质生产力契合的内容,尤其是大力促进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与其他专业的融合,培育具有潜质科学家和新型技工能力的科技创新后备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培养更多未来的高素质劳动者。